过去一年,中国的科技产业发展跌宕起伏。中美脱钩暴露了一系列关键技术“卡脖子”的现实,国产替代正当时。4月27日,由中国科技产业智库「甲子光年」举办的“2021甲子引力X科技创新高峰论坛”在深圳大湾区举办,思灵机器人创始人陈兆芃博士受邀参加,共同讨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“春天”。
01如何定义机器人
机器人不仅指具有鼻子、眼睛、手、脚,类似于人类的机器,而是能进行自主决策、拥有AI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一套智能硬件。思灵机器人在2018年创立时,就将机器人定义为智能制造系统。以机器人的形态将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和物理世界相连接,机器人的形态跟物理世界各个产业造成影响来改变世界。
机器人是人工智能和物理世界的连接,以机器人的形态将AI人工智能、深度学习算法、大数据等技术融合,应用到各个产业中,从而影响和改变世界。相较于传统机器人,思灵机器人的产品会更“智能”,陈兆芃博士将智能定义为“对复杂系统的自适应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”。
02疫情催化产业升温
受到机器人产业整体供应链的成熟和机器人技术的演进发展,近年来市场对机器人的需求呈持续上升态势。
而疫情期间人员流动被限制,工厂无法开工,使得工业、医疗多个场景都在重新考虑“机器换人”。因此,在疫情的催化作用下,2020年机器人市场需求井喷式爆发,足以称得上是机器人市场需求的“爆发原点”。
03机器人资本市场“水温”还需加热
对于单独的机械臂、AGV等机器人产品,2020年资本市场已经非常火爆。但对于真正的智能制造系统,火爆程度还远远不够,还处在资本市场的黎明时分。
中国有1亿多工人在从事重复性生产劳动,产线上需自动化的部分都已自动化,剩下的部分需要的是智能化,需要用智能制造系统去替代这1亿多工人岗位。因此,面对这样的市场规模和体量,资本市场需要再“加温”。
思灵的创始团队都来自于航天机器人领域,思灵希望将航天机器人的先进技术转化落地,服务于工业、农业、服务业等行业,把今天的自动化变成智能化,让生产得到升级。
04未来机器人产业更需要联合
陈兆芃博士认为,中国作为“世界工厂”,过去输出的是皮鞋、iPhone等产品,未来10-20年,中国输出的将是智能化的产线和生产能力,这对于真正的智能制造系统,将是巨大的“蓝海”。
智能制造系统是非常复杂和集成化的产品,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全部自己完成,需要机器人产业生态的联合。思灵机器人从成立之初,就与上下游厂家、产业客户深度合作,共同推动智能机器人的应用。我们相信,未来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更需要整合、联合。